❤品牌:Ravensburger
❤名稱:London Skyline
❤畫家:Christopher Rogers
❤片數:1000pcs
❤尺寸:70x50cm
❤購入價:680元(迷糊貓之二手拼)
❤完成日期:20120912
這幅拼圖是我的第100拼~特別紀念一下囉!
這幅圖的成品真的好漂亮,
我自己都看了好幾回呢!
未開拼之前我以為圖中的建築物和上篇<London-The Thames>大同小異(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os~這樣我就不用重新做功課了(嘆...)
事實是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建築是重複的,
其他都是上回圖中沒有的~
而且多了很多摩天大樓(有的還沒完全完工呢!)
所以又是花了很多時間才完成這篇分享文,
有興趣的朋友們,咱們看下去吧~~~
☞細部圖+景點介紹(編號為對照圖上的編號)
肯辛頓宮有300年的歷史,17世紀末時是威廉國王與瑪麗王后的住所,維多利亞女王在這裡出生,直到她18歲時成為女王。1899年維多利亞女王首度將肯辛頓宮開放供民眾參觀。包括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妹妹瑪格麗特公主、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住在肯辛頓宮,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也將在整修工程完成後入住。
羅德板球場是米德爾塞克斯郡板球俱樂部的主場,自19世紀後期至今都是世界頂級的板球場。羅德板球場從1814年便開始舉辦板球比賽,還經常舉行測試賽和國際性比賽。在倫敦奥運會期間,將在此舉行射箭比赛。
4 The Central London Mosque 倫敦中央清真寺
位在倫敦攝政公園的清真寺,是英國規模最大的伊斯蘭文化中心, 又稱攝政公園清真寺,它是在1978年完成的,有一個突出的金色穹頂,大殿可容納五千人禮拜。
5 St John’s Wood Chapel聖約翰木材禮拜堂
建於1814年,由托馬斯·哈德威克始建於1813年,並於1814年由倫敦主教奉獻兩個教堂和墓地。墓地在1886年被關閉,並於1889年成為基督城科士威街教區的一部分。
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園,該園於1828年成立,起初園內動物為科學家的研究對象;後在1847年對公眾開放。現它在英國彙集755個動物物種,當中包括15,104個個體,收藏量是英國之最。
7 The London Telecom Tower 倫敦電信塔BT(British Telecom)
高191米的電信塔也被稱為郵政塔,是英國電信集團所擁有的通訊塔,它於1964年7月封頂。最初電信塔受郵政總局委託,作為英國電信公司的微波網络来支持倫敦與其他地區的電信通信。電信塔因為通信天線的要求,在建造上選擇了狹窄圆柱形狀,電信塔可謂是倫敦非常突出的地標之一。
12 St Pancras Railway Station 聖潘克拉斯車站
聖潘克拉斯站常被稱作「鐵路大教堂」,因為它擁有兩座維多利亞時代的著名建築。這座車站得主車庫是在1868年由工程師威廉·亨利·巴羅建造的,是當時最大的單跨建築。
16 The Broadgate Tower 布羅德蓋特大廈
倫敦東區的天際線上,Broadgate Tower占有一席之地,這棟雙塔形式的建築是由芝加哥的建築事務所負責,樓高165m,35層。
42號大廈樓高183米,距英國央行不遠,曾是倫敦金融城首座現代摩天大樓。
由Lee Polisano設計的赫倫大廈高度達202米,若加上天線尖頂則有230米,共有46層樓。
19 The Pinnacle(The Bishopsgate Tower, The Helter Skelter)主教門大廈
高288米、60層樓的尖塔大廈也被稱為主教門大廈,落成後將成為南國倫敦金融區的中心建築。採用雙層外牆設計以降低能源的消耗。
俗稱「倫敦碗」的奧運主場館,由澳洲建築師Rod Sheard所設計。三面有水道環繞,觀眾可利用週邊5座橋梁抵達,這是史上用鋼量最少的主場館,只用了1萬噸,與其他鋼鐵體育場相比,整整少了75%的用量。此場館在奧運期間可容納8萬人,競賽後可縮小為2萬5000人的運動場。
21 The Cheese grater (Leadenhall Building)蘭特荷大樓
蘭特荷大廈高224.5米,由理查羅傑斯設計的摩天大樓,預計在2014年完工,非正式名稱為Cheesegrater(起司刨絲器),因為其獨特的形狀。
金絲雀碼頭塔樓-是英國的第一座摩天大廈,它是一座棱形建築,高244米,從底部到頂層的四方角錐直指天空,而且塔樓的表皮全部是由不鏽鋼和玻璃構成,非常有特色。
直徑320公尺,中心高50公尺的The O2,原名為千禧巨蛋(The Millennium Dome),原本是英國政府為了慶祝千禧年而興建的大型建築之一,耗資近10億英鎊,於西元2000年開始營運,不僅是全球最昂貴的雄偉建築,也是全球最大的巨蛋。其後被O2收購而取得其經營權,也更名為 “The O2 ”
長得像小黃瓜的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高度有180米,共分成50層樓,設計者是英國非常有名的建築師佛斯特(Norman Foster)及其他的徒弟Ken Shuttleworth所設計,子彈般的外型是以電腦模擬風力設計而成,是綠色建築的典範。它的名稱還有Mary Axe Tower(瑪莉斧頭塔)、30 St Mary Axe(聖瑪莉斧頭街三十號)。
拉斐爾維諾里在市中心設計的45層大樓,預計於2014年完工。高509英尺,共37層,被形容成「對講機」。
最初名為大不列顛樓,始建於1967年,樓高35層,122米。它在2000年進行了翻新,額外的樓面面積增加至127米的高度,翻新的設計者是謝潑德羅布森,其翻新後改名CityPoint。
33 King’s Cross Station國王十字火車站
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因為電影《哈利波特》而成為觀光熱門景點,為建築師Lewis Cubitt所設計,於1851年到1852年2年之內建成,被列為英國國家一級古蹟。因應2012年倫敦奧運,將展開新建計畫,除了提升舊有設施、增加新的售票處、商店和餐廳外,也包括主車站的屋頂改建,並興建一個新的西邊大廳,半圓形的形狀被俗稱為「飛碟」,空間十分寬敞。為保護原來車站的古蹟牆,使用1200噸鋼筋架設出16個有如樹狀的柱子,以蜘蛛網般的造型向外散開,支撐圓頂屋頂。碩大的鋼鐵和玻璃屋頂,已正式成為歐洲最大的單跨懸吊結構建築。
34 Barbican Tower(1 of 3)巴比肯中心大樓
巴比肯高聳入天的40多層混凝土建築以高調的姿態佔據倫敦的天際線, 令那些討厭混凝土建築的英國人怒不可遏。
39 Charles Dickens House Museum 狄更斯故居博物館
狄更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天才,他在1837年至1839年倫敦的舊居現在已經變為一處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這裡收集了與其有關的很多展品,也是目前倫敦唯一保存下來的狄更斯故居。狄更斯故居博物館位於倫敦道堤街48號,這裡於1925年對外開放,狄更斯故居博物館收藏了世界上最多的有關狄更斯的物品,大約有100000件,原汁原味地展出了狄更斯的手稿、一些作品的珍藏版、個人用品、繪畫及其他私人物品,還有當時的家具等。
大英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根據1972年頒布的《英國圖書館法》於1973年建立。它由前大英博物館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外借科技圖書館以及英國全國書目出版社等單位所組成。擁有超過一億五千萬件館藏,包括期刊、報紙、劇本、專利、圖畫等,既有最近出版的,也有古老至西元前二千年的古籍手抄本。
設立於1835年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經過200多年變遷,至今每年的參觀人數超過250萬人次,目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紐約和拉斯維加斯、中國香港和上海等大都市也都設有分館。杜莎夫人蠟像館製作出來的蠟像作品維妙維肖,無論表情和神態,和真人幾乎一模一樣,令人歎為觀止。蠟像館的藏品包括了歷史名人、皇室成員、體育及娛樂明星和著名的殺人狂等。
46 All Souls, Langham Place藍亨地區的奧索教會
是福音派教會在倫敦市中心的攝政街北端,座落在馬里波恩的一教會,因位於BBC總部旁,所以又稱為「BBC教會」。教堂是由約翰·納什所設計,教堂的尖頂圓形塔初建時常被嘲笑嘲諷。
是由Wilkinson Eyre、Chapman Taylor、Fairhursts所共同設計的。大楼擁簇水景,毗鄰帝國戰爭紀念館北館。這個擁有世界一流媒體設施的建築群位於薩爾福德(Salford),是歐洲最大的媒體建築群。
由John Nash設計,建於1828年,當時為白金漢宮的主入口,但是當白金漢宮於1851年進行擴建後,這座拱門被移到了海德公園。依照傳統,只有皇室資格地位很高的成員、國王的儀仗隊以及皇家騎兵衛隊才允許從這座拱門下通過。
又稱為惠靈頓拱門或綠色公園拱門,位海德公園,是為了紀念惠靈頓公爵。最初拱門頂部是公爵的騎馬雕像,1912年更換為目前的「和平天使乘坐勝利的雙輪戰車降臨」。最初拱門頂部是公爵的騎馬雕像,1912年更換為目前的「和平天使乘坐勝利的雙輪戰車降臨」。
50 The Wellington Museum惠靈頓博物館
又稱阿普斯之家,是威靈頓公爵的故居。這間位於海德公園旁的威靈頓博物館,以前是鄉村進倫敦城所見到的第一棟豪宅,因此又有倫敦第一號(No.1 London)的美稱。
阿爾伯特纪念碑是維多利亞女王為丈夫阿爾伯特親王所建立的。1872年由吉爾伯特·斯科特爵士設計,维多利亞女王於1876年親自為它揭幕。纪念碑上的阿爾伯親王坐在寶座上,手捧著1851年國際博覽會的目錄。
56 The Royal Albert Hall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
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是1871年由維多利亞女王主持開幕,並獻給她那逝去的亡夫。雖說是音樂廳,但其實內裡曾舉辦的活動包括從古典音樂到流行勁歌熱舞、舞會派對、大型晚宴以至室內網球賽等。
皮卡迪利廣場由John Nash在於1819年設計,是一處圓形廣場。倫敦最有名的圓形廣場,興建於1819年,早期是英國零售商店所在地,今日為英國倫敦市中心購物街道的圓心點,有五條主要道路交錯於此。也被稱為「倫敦的時代廣場」。
座落於聖馬丁教堂的旁邊,1904年該劇院開始營業,它具有當時最好的設備和最多的觀眾席位,劇院設計者Frank Matcham的初衷是建立一個最大、最豪華、最優秀的「公眾娛樂宮殿」,如今這個劇院已成為了象徵倫敦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在1960年是被列為英國二級文物遺產。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博物館始建於1753年,1759年對外開放。它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
英格蘭中央刑法法庭,倫敦人暱稱為"the Old Bailey",現在的建築物落成於1907年,該法院圓頂屋頂上面的雕像就是正義女神,一手持寶劍,象徵公;一手持天平,象徵公正。
座落於倫敦金融中心西堤區的Lloyds Building是由英國知名的建築大師Richard Rogers所設計,完成於1984年,整棟建築由大量的不銹鋼、玻璃、鋼架構所組成,無論在哪個時候似乎都無法一虧其全貌,充滿了繁複的機械與結構美學。Lloyds Building最大的特色,就是將所有的管線設備與服務性空間如電梯、廁所、逃生梯、門廳、廚房等外露,置於建築表皮的第一層,而將主結構體藏於內層,讓相對於建築結構體壽命較短的服務性設施,方便維修保養,而且日後若有需要,主要使用空間還可以往外延展擴張
由世界著名建築師Foster + Partners的設計,是一棟125米高,共28層樓的大樓。
教堂的名字來源於諾曼教堂的虹形拱門。雷恩在大火後重建此教堂時,沿襲了這一建築模式,在尖塔上設計了優雅的拱圈。1674年建成的風向標則是雙火龍。教堂與1941年被炸毀,只剩下尖塔和兩面外牆,在1956-1962年間被修復,大鐘也重新鑄造並被掛上。教堂上的大鐘對倫敦人非常重要,因為傳統上人們認為只有在聽得見鍾聲的範圍內降生的人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倫敦人。
是一座哥德式建築。英國每座城鎮幾乎都有自己的市政廳,但就规模、豪華和歷史而言,首屈一指的當數倫敦金融城的市政廳。羅馬人統治時期,這裡曾是一个巨大的圓形競技場。現在的大部分建築興建於1411年,在1666年倫敦大火中倖存的建築之一。市政廳包括中世紀大廳、老圖畫館、文印室和藝術博物館等主要建築。
聖保羅大教堂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傳該教堂是起源自西元604年撒克遜人建造的木造教堂,在1666年倫敦大火之後由列恩爵士重建,完成倫敦最偉大的教堂設計,並成為世界第二大圓頂大教堂,僅次於羅馬的聖彼得教堂。聖保羅大教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事蹟就是1981年戴安娜王妃與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
93 Royal Courts of Justice皇家法庭
皇家法庭位於艦隊街上,主要是處理民事,名人離婚的案件就是在這裡宣判,這座巨大的歌德式尖塔建築,開始於1882年,裡面有長5.6公里的走廊。維多利亞哥德式建築,壯觀的石造外觀以及繁瑣的古典裝飾。
94 St Martin-in-the-Field聖馬丁教堂
位在國家藝廊的東側,是一座尖塔狀的建築。此教堂是James Gibbs在1726年完工的作品,但其歷史可遠溯至13世紀,在此期間也一直是教堂。聖馬丁教堂的最大貢獻就是對美國教堂建築的深遠影響,許多美國教堂的殖民地風格都以它為本。
96 The National Gallery國家美術館(國家畫廊)
前身是銀行家Angerstein的大宅,1824年時只展出他的38幅由皇家收藏的畫作。直至1831 年,國會才批准於現址興建國家美術館,並於1838年正式對外開放。美術館內收藏了由13至20世紀,共2000多件來自歐洲各地,如畢卡索、梵谷、達文西等名畫家的傑作。館內分為四個展區,按年代展出畫作。
納爾遜紀念柱位在特拉法加廣場的中心,此碑紀念著拿破侖戰爭中的海軍上將,英國民族英雄納爾遜。53公尺高的納爾遜紀念柱,柱頭是17.5呎高的將軍銅像,柱底四週是四隻巨型銅獅,柱基四週是紀念拿破侖戰爭各次戰役的浮雕。
98 The Houses of Parliament國會大廈
國會大樓位在大笨鐘的東南側,是英國國會的所在地,原名稱為西敏宮,於西元1042年懺悔者愛德華建立,原本是皇室的居住所在地,但在1512年西敏宮發生大火,而重建完成的西敏宮便成為國會所在地。西敏宮是哥德復興式建築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是倫敦歷史最悠久的宮殿之一,雖然英國君主已經有近兩個世紀的時間沒有在這裡居住,但它至今仍然是英國君主的正式王宮。聖詹姆斯宮是以紅磚建造,而且並不宏偉,只有大門門樓比較高一點。從建築造型和園拱的造型可以看出這是典型的英國都鐸王朝時代的建築。這所王宮是英王亨利八世在1530年下令開始建造的,其所在地的原址是一家稱為聖詹姆斯的麻風病院。後來興建的王宮就以此為名。
白金漢宮建於1703年,前身為白金漢屋,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遷居於此,自此白金漢宮就成為英國皇室的居所,集合辦公與居家功能。居住在內的王室成員為伊利莎白女王與其夫婿愛丁堡公爵,以及50名左右的王室職員。
101 Queen Victoria Memorial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位於白金漢宮前,是一座大型紀念碑和雕塑組合,建於1911年。紀念碑的基座由2300噸漢白玉構成。紀念碑的中心是主碑,底部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大型漢白玉坐像和正義和真理天使的雕像。頂端是鎏金的勝利女神和兩個侍從像,主碑四周的基座由台階和水池構成,基座四角各有一組人獅銅像,其中一組由紐西蘭人民贈送。
108 Charing Cross Station查令十字車站
查令十字車站位於倫敦西敏市,是倫敦地鐵及國家鐵路局交會的車站兼倫敦首要交通樞紐,繁忙程度居倫敦地區火車站第五。
110 Cleopatra’s Needle埃及豔后方尖紀念碑
豎立在維多利亞河岸紀念公園,高21m的方尖紀念碑是西元前1450年左右的古埃及文物,1819年由埃及政府送給英國,但搬運過程幾經波折,實際上是1979年之後才抵達英國倫敦,基座上刻有搬運過程中因暴風雨喪命的船員姓名。
征服者威廉將倫敦塔建於泰晤士河上,一方面捍衛倫敦,一方面則藉以重申他強大的權力。整個倫敦塔是以白塔中心展開,這座強大的堡壘,伴隨著無數的歷史故事,已經成為皇室的一大象徵。倫敦塔建築群中歷史最悠久的白塔於11世紀末完工,典藏了許多皇室兵器,目前是英國國家兵工器和倫敦塔博物館,數百年來各種武器演進在此一覽無遺。
原本是19世紀初期泰晤士河岸重要的卸貨處,許多商品如茶葉和當時流行用來製湯的烏龜都由此入港。經過19、20世紀初的繁榮期,大型貨櫃都改在泰晤士河下游的港口下貨,這裡也曾一度關閉,經過規劃重整後,商業大樓、住宅、商店、咖啡店逐漸遷入,現時已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民居及消閒處。
倫敦塔橋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連接倫敦南北區的第一座橋,為倫敦的象徵,因此享有「倫敦正門」的美譽。倫敦塔橋的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供遊客觀賞用的懸空人行道,下層可供車輛通行,當有船隻通過時,倫敦塔橋主塔內的機器會啟動將上千噸的橋身向上折起讓船隻通行。
☞其他拼圖
請見Ravensburger<London-The Thames>(1000pcs)此篇。